
政治大學地政系兼任特聘教授徐世榮指出,台大竹北校區多年停滯不前,背後凸顯的是台灣區段徵收制度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。他強調,竹北校區所在的土地屬於區段徵收取得,但當初在徵收時並未提出具體的「興辦事業計畫」,僅以都市計畫名義徵收,導致徵收目的與公共利益之間出現落差,這也使得我國土地徵收顯得非常的恣意及隨意。
徐世榮表示,依土地徵收條例第13、13-1條規定,不論是一般徵收或區段徵收,都應有明確的興辦事業計畫,以確保徵收符合公益性、必要性與比例性原則,「都市計畫的公共利益,並不等同於土地徵收的公共利益」,這是法院近年在航空城、大埔案等多起判決中明確確認的觀點。他直言:「當政府以模糊的都市計畫名義辦理區段徵收,卻無實際興辦內容,就容易出現土地閒置、資源浪費,甚至侵害人民財產權的情況。」
徐世榮指出,竹北當年以區段徵收方式畫設學研用地,主張為台大與台科大設校所需,但至今興辦進度停滯,顯示當初規畫缺乏真實執行意圖。當初若提出興辦事業計畫,若無照計畫執行徵收應可撤銷,土地理應還給人民,但現行法卻排除了區段徵收的收回權,導致土地被閒置卻難以回復原狀。
徐世榮認為,政府長期把區段徵收當成土地儲備手段,卻未編列預算購地或規畫具體用途,反而以「先徵後想」的方式導致許多土地閒置。他強調,台大竹北校區若要重啟進程,中央與地方政府應檢視徵收的合法性與公共性基礎,「這不只是校園建設問題,更是土地正義與憲法保障財產權的議題。」
新竹縣議員吳旭智表示,台大科技創研大樓NTU Tech只聞其聲,卻沒有實質進展,如果真的有心要發展創研,台大這塊校地在AI發展的戰略上,是一個核心樞紐,因為今年AI園區廠商已陸續進駐,新竹縣在AI的發展上面也不斷的在努力,明明是最好的天時地利人和,然而台大用一個看起來很美好的願景,讓這個樞紐失能空轉,錯失了產學合作與AI人才培育的重要時機。
吳旭智說,當然不可否認,台大也嘗試做一些努力,例如11月份「台大竹北講堂」即將開設課程,包含AI管理課、AI 職場協作、稅務等課程。但在這兩年AI大爆發的時代,相關的課程在各地、各單位不知道開了幾十次,且開課的地點在碧禎館,如果台大真的有心,相關的課程,實際上去年、今年都可以開非常多輪了,種種跡象看來都覺得:「你不能說台大沒做,但是你就看不到台大在竹北有它該有的積極與高度」。



				